close

(這篇是寫給我家金主看的一週生活雜項報告......)






食~~
星期五繳交千字小論文後,和我同學Krystal及大廚去亞洲雜貨店與TESCO超市採買一週食材。 雜貨店買的食材主要為乾香菇、豆腐、白蘿蔔等西方超市買不到的東西,TESCO買的較偏肉食和鮮奶。
星期六和博士去了一趟伯明罕的市集(每週六下午三、四點收攤時有蔬果賤價大拍賣...肉看起來太不新鮮不敢買),我買了一盒草莓、七個香吉士、一串大蒜頭、一袋薑,博士買了一大盒白葡萄、七顆白桃、七粒青甜椒、四條杏仁巧克力;通通都是一英鎊。 (博士在買白桃時我發現了一枚十便士硬幣,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買菜時撿到硬幣了,果然很有山田太郎家的精神。)
又去了「日進行」(這是一家全球唐人街連鎖的中國小超市)買了十公斤9.95英鎊的日本米,因為它比東北大米便宜又比泰國長米好吃。
P.S. 那個"巨大的蒜苗"後來發現是某種扁蔥(leed),不知道能做啥。還看到某種長得很像小洋蔥、又像沒剝皮的蓽萁或是大顆栗子的沒看過的水果...不敢買、沒手照相...下次再嘗試吧!

食的文化比較:我有三位印度樓友,聽說他們都是晚上九點才吃晚餐。
對於我們兩個台灣人、一個寧波人、一個馬來西亞人六點吃晚餐來說,他們認為我們是在他們的"下午茶"時間就吃晚餐,而我們則認為他們是在我們的"宵夜"時間才吃晚餐。 這樣其實也好,就沒有吃飯時間一堆人擠在廚房裡的困擾了。
我的泰國樓友都不吃晚餐。
金主根本就不用擔心我當濫好人,印度人不吃豬跟牛,吃得又辣,蔬果很少吃;馬來西亞跟泰國人不吃牛;我不吃牛跟羊,沒有菜刀又不會做雞料理,煎鮭魚太貴...煎一片鮭魚就等於煎掉一盒便當的錢。
在吃的面項上比較不太方便的地方是,冰箱塞了八個人的食材,開得太冷蔬菜凍傷、開得不冷牛奶壞掉。蛋跟蔥薑蒜羅勒水果麵餅皮都得放櫥櫃裡。沒有賣豬排骨無法煮蘿蔔排骨湯。正在學火雞料理和香菇雞湯。豆腐長得像臭豆腐,嫩豆腐太貴、雞蛋豆腐不知道能幹麻、TESCO賣的黃豆漿喝起來像白米打的、中國超市賣的黑豆漿喝起來像加了乳脂。看到冷凍起來的芋頭、牡蠣、小卷、豬大腸也不敢買。
最經濟實惠又有附加價值的還是「兩人作菜經濟學」。

        大家都說英國食物很難吃,顯然我還沒有見識到(除了迎新宿營吃到奇怪的起士三明治);
        很努力地跟大廚學三分鐘上手家常菜。大廚昨天口授了麻婆豆腐和醉雞;
        不過昨天烤了對門婉蓉學姊口授的蔥爆豬排時,把五花肉的肥肉部分烤焦了...
        下次會記得烤爐的溫度不要開那麼大。


衣~~ (沒什麼新聞可以報告的)
到這邊三星期,去柯芬翠鎮上買了半打襪子(兩鎊)一雙拖鞋(50便士)一條圍巾(五鎊)一個洗衣籃和一堆衣架(一鎊)
洗一次衣服要走到我們宿舍區的底底底,洗1.6鎊,烘1鎊......非常昂貴。


住~~ (沒什麼新聞可以報告的)
星期五早上七點半消防突擊演習,看到全宿舍區黑鴉鴉的幾百人穿睡衣浴袍、毛絨拖鞋、光腳丫,睡眼惺忪或嘴含土司跑出來。
晚上起了霧、下了點雨、有了秋天的蕭索,宿舍後面的荒漠一夜冒出青草,非常壯觀。校園裡的各種樹木也都開始轉黃帶紅了;原來,楓葉是從陽光照射最多的地方開始變色的,由於接收陽光的角度不同,每一株的"黃綠紅"都不一樣。明天記得帶相機出門的話再照給您看。

宿舍的湖區養了約五十隻大野雁和若干鴛鴦、水鴨,笑起來很像唐老鴨......幸好我不是山田太郎家的四子,不會想到北京烤鴨。

   A Room with "the" View
      住的文比較:我的三位印度樓友中,Lavanya(薰衣草小姐)跟Shreya(錫亞小姐)唸財金所,
      Piyali(琵雅莉小姐)與泰國人Fah(長得文文靜靜清清秀秀的...話不多)唸工學院;
      馬來西亞人Jenny(珍妮,是他們公司的資深經理)唸財管與經濟所;
      婉蓉學姊唸英語教學;寧波來的溫蒂唸物流工程。
      為什麼我的樓友都是亞洲女生呢?
      因為我們在選填宿舍志願時,我勾選了「非吸煙區、安靜、個人衛浴套房、純女性的宿舍」,
      一週102英鎊,就排除了喜歡抽菸喝酒、週末喧鬧開派對、無所謂男女共處同一樓層的歐洲人和便宜就好的大學部森林擁擠活動區。這裡最吵的就是抽水馬達聲和窗外的野雁鴛鴦了。
                  

行~~ (實在沒什麼新聞好報告的)
每次來回校門外的TESCO買菜穿越整個校區都要走上20分鐘,就發展出不同捷徑。
(距離上譬如:TESCO在公館的水源市場位置,而我的宿舍在台大醫院公館院區的小山丘那邊。)
從宿舍區走到教室也要10分鐘。
去柯芬翠搭市區公車1.25鎊,去伯明罕公車轉乘捷運一日券4.7鎊。


育~~
相較於我住得亞洲女性單一性,來英國唸翻譯研究的就幾乎都是歐洲大陸人跟中國大陸人了。
我們班約有五、六十人(到現在還搞不清楚誰是我同所同學、誰是別所但同必修課的同學),
有很多賽普勒斯、希臘人、波蘭、俄羅斯人、義大利人、葡萄牙人、芬蘭人...廣州人、香港人、上海人、湖南人,還有一個重慶市人。

必修課"An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翻譯研究導論)的老師是東歐人(且戲稱他為"老皮先生");老皮教授會講德語跟波蘭語跟俄語的樣子,可是好像也會講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跟拉丁語。重點就是我不會唸他的名字。
必修課每週一個半小時,是老皮教授的lecture(講課時間),另外還有一小時的"workshop"(翻譯工作坊),請不同的博士班學生來帶我們小組討論本週老皮教授教過的理論在翻譯實務上的應用。有沒有唸書很容易就發現了!來自各國各種語言的學生根據討論接著分享自己語言中的可譯與不可譯。
一討論比較就知道,中國跟台灣已經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語言了。

選修課"Words to Image Translation"(從字面到影像翻譯)的老師就是我們所長"玲瓏教授" (既不是因為她待人處世八面玲瓏,也不是因為她長得玲瓏嬌小,而是因為她的名字聽起來像中文「玲瓏」)。所長是個標準規定相當嚴格的英國女士,長得非常慈祥、和藹可親,但講到課程與作業時一切講求維多利亞女皇式的紀律。
標準的英國老奶奶!!她每次都讓我想到哈利波特電影裡飾演麥教授的69歲影星Maggie Smith(梅姬‧史密斯,也演過"A Room with a View"《窗外有藍天》。)
選修課每週兩小時,第一小時玲瓏所長會先帶大家討論本週主題的相關文獻,上課前要先`預`習`,通常為三到四篇的翻譯理論研究論文,有時還加一本小說或是一部影片)。第二小時分割為三個班進行,一班只有六到七人的seminar(分組研考報告)。開學才第二週,我們這組就要組讀書會了!
這學期的「從字面到影像」所探討的主題案例有四:
        喬叟的《坎特伯里故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再加中國北朝文學的《木蘭詩》。
        上課前要先看它們的文本、譯本、相關文獻、論文、好萊塢電影、電視劇、迪士尼動畫、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製作的卡通和連續劇。
        從所長挑選的這四部教材可看出她的用心與教育理念 (不多贅述,看不懂或是有興趣知道為什麼再跟妳聊。)
總之就是個忙碌,可是一定可以學到很多,一定很經典,一定很精采。
八週之後第一學期結束前一定要如期寫出一篇5,000字的小論文來,題目已經開出來給你選了。
         
一切課程都非常按部就班、環環相扣、有調理、有紀律、有深度、有啟發。 

        PS. 其實本來還想去旁聽"From Text to Screen"(從文本到影片),跟我的選修課很類似,
        但探討的皆是近代小說改編的電影,例如喜福會、巴爾札克的小裁縫、英倫情人等,
        結果只有一個人選修,課開不成,實在可惜。  


樂~~
英國等歐洲人偏好星期五晚上到小酒吧喝喝啤酒、認識新朋友,
所以連我們的學生社團活動中心都有賣調酒(這樣學生就不用去校外的酒吧了,比較安全。)
這週社聯會活動是研究生學生會主辦的;花2.5鎊加入研究生學生會,可立即獲得等值調酒一杯;
十點之後還有拉丁派對,可以跳Salsa(莎莎舞)到凌晨三點。
可惜我跟博士感嘆自己是老人家,新認識幾個台灣來的,聊了一會兒天,
還沒九點就回宿舍吃晚餐睡大頭覺了。拉丁派對有多瘋狂根本不得而知。
       
這週六沒有約聚餐,因為 Krystal 的朋友從倫敦來,
大家各自吃完晚餐之後才約來我們廚房玩Quiddler (一種拼字遊戲卡);
大廚約了他的希臘樓友Stella小姐一起來玩。
這次比兩週前第一次玩 Quiddler 好一點,我拼出一堆很不錯的字像:oath, clay, trains......
但離真正按規則玩...大家還有很大一段鴻溝要練習...。還要練習用英文解釋遊戲規則給他國人聽懂。
        Quiddler & Scribble(另一種拼字的紙上遊戲棋)綜合比較:
        quiddler 字母卡有104張,可以拼出比較多的字;
        scribble的字母棋較少,又受限填字遊戲的縱橫交錯格子,較難發展。
        quiddler 比 scribble 好玩的地方在於最多可以14個人玩,
        而scribble就像打麻將一樣只能四個人玩;但在另一方面,
        scribble可以加字首、字尾在別人的字上面,
        而quiddler就只能像玩像撲克牌大老二那樣自己拼自己的。
        (不多紙上談兵,有興趣的人,scribble跟UNO牌在台灣的百貨公司兒童部已經買得到,
         quiddler 跟 Taboo!紙卡是我去美國參訪時無意間在書店裡發現的。)

        今晚也認識了琵雅莉的一群印度朋友跟一位德國女生,
        他們從九點開始煮印度咖哩雞煮到我12點回房還沒開飯。
        樓下的臺灣人跟大陸人剛好也選了今天開火鍋大會,不過他們的飯後娛樂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大冒險還被罰頂著水罐上樓來跟我們打招呼。
        總之不是唱卡拉OK,音樂放太大聲舍監還會上樓來警告我們。
        也沒有交誼廳,沒有電視可看更不可能打電動。

其實做菜也是我的住行育樂。所以寫來寫去只有創意料理好說。

--
第三週窮學生的留學生活雜記,報告完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s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